◇◇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袁隆平养活了中国人吗?    ·方舟子·   悼念、颂扬袁隆平时经常能够看到一种说法,说袁隆平是“当代神农”, “袁隆平养活了中国人”,“没有袁隆平中国人要饿肚子”。   这种说法并不是在悼念袁隆平才出现的。这十几、二十年来中国媒体在神化 袁隆平,这种说法已反复出现。网上甚至有一种骂人用语:“都是袁隆平让你吃 得太饱了。”这种说法的一个依据是认为在有杂交水稻之前中国人要饿肚子,有 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人才不挨饿了。袁隆平自己在介绍他为什么要研究杂交 水稻的时候,也喜欢说“为了不让老百姓饿肚子” ,因为他自己饿过肚子,经 历过“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实际上是三年大饥荒),知道饿肚子 很难受,而且他还说亲眼见过5个人饿死在路边:   袁隆平:那个时候是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在湖南过苦日子,那真难受。我亲 眼看到五个饿殍倒在田埂上、路旁边和桥底下,饿死几千万人……   所以,他那个时候就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的增产问题,让老百姓不再饿肚 子。   其实,在“大跃进”之后之所以会出现三年的大饥荒,完全是人祸,跟粮食 单产的高低没有关系,并不是因为粮食单产太低才导致了大饥荒。即使粮食单产 再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是会饿死人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袁隆平 的杂交水稻已经大规模地推广、种植了,但是中国人还是没能吃饱饭。中国人能 够吃饱饭要等到改革开放以后了。所以,能吃饱饭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说袁隆平 养活了中国人还不如说是邓小平养活了中国人。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农业经济有了 很大的发展,但是即使是到现在中国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还是不能做到完全自 给,还要靠进口。如果外国人哪一天要卡我们,那么中国人还是要饿肚子的。袁 隆平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主持人:咱们中国不缺粮食,粮食够吃了呀?   袁隆平:没有。中国你想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 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举个例子,大豆,大豆也不够吃。我们中国人吃豆腐,每 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呢!   主持人:您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   袁隆平: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 要饿肚子啊,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   中国农作物的产量现在要比以前高得多了,这主要靠的是化肥和农药。中国 的耕地只占世界上的7%、8%,但是中国用掉了世界化肥、农药的35%。从这个数 据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化肥和农药堆出来的,良种只是增加粮 食农作物产量的一个因素。即使是在良种培育这方面,袁隆平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也是被大大地夸大了,因为袁隆平培育的只是水稻的种子,水稻只是农作物的一 种而已。   中国传统上特别强调主粮、特别是水稻的重要性,所以“吃饭”在中国就变 成了进食的代名词。在以前比较贫困的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没有主粮,没 法向人体提供能量,人活不下去,就要饿死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主粮的重 要性会越来越低。膳食要健康,就要做到均衡、多样化,不能主要靠吃主食来维 持生命、身体健康。还要吃蔬菜、水果 、鱼、肉、蛋、奶,这些都同样在养活 着中国人,不能说中国人是靠主粮为生的。   即使是主粮,在中国也有“三大主粮”——玉米、小麦、水稻。水稻的产量 只占主粮产量的大概三分之一。其他的主粮——小麦、玉米——的良种的研发也 有很重要的人物。比如说小麦,对于小麦良种的研发,李振声就起到了很关键的 作用。他对于增加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跟袁隆平是可以媲美的。能不能说李振声 也养活了中国人?   即使是水稻这一块,也不能只归功于袁隆平。袁隆平做的是杂交水稻,但是 水稻还有常规水稻。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在现在的种植各占了一半左右。所以, 常规水稻的重要性也不能贬低。常规水稻的育种方面中国也有很重要的人物,例 如黄耀祥研究水稻的矮化,对于增加水稻的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对中国农业 的贡献也可以跟袁隆平媲美。   即使是在杂交水稻这一块,袁隆平是开拓者、领军人物,但是也有很多人都 参与了杂交水稻的种子的研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卖的杂交水稻的种子,袁隆平研 发的只是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别人做出来的。那些推广得最广的种子也不是 袁隆平做的。   其他的这些人虽然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原创性比不 了袁隆平。李振声做的小麦的杂交、黄耀祥做的水稻的矮化,都是国外早就有人 做过了,他们把它本土化,培育出了中国自己的良种,在学术上的原创性不是很 大。在这方面袁隆平是超过他们的,因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的推广、能够实用, 是袁隆平首先做出来的,这个领域是他开拓出来的。   袁隆平开拓出了这个领域以后,还把它传到国外,有了世界性的影响。所以, 在农学的学术方面,袁隆平的贡献非常大,把他作为中国农学的一个代表性的人 物,给他崇高的荣誉,他当之无愧。但是,没有必要夸大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作 用。把他神化,吹捧得太肉麻了,反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2021.5.24.录制   2025.5.19整理 (XYS2025071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