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潇湘儒匪:面向非专业受众的写作/访谈的时候,引注习惯是不一样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EMO 于 2011-04-02, 04:07:53:

我不清楚有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我理解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写作和访谈都是要受众对写作和访谈的内容有兴趣,并且愿意继续这种兴趣。吸引和保持不同类型的受众兴趣的做法自然不会一样的。

当学生的时候曾经参加过BBC举办的Media Communication for Scientists的media skill workshop,一共四天。当时BBC的采编记者作为培训讲师的时候就不停的纠正我们在写press release和在接受模拟电台/电视采访时大量学术式引注的表达方式“谁谁谁在什么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发现什么什么。”。哪怕太多的according to blah blah blah,也不是一种很好的媒体习惯。

他们给出的理由如下:大众媒体的版面/时段有限;同时大众媒体的受众是从8岁到80岁,如果太过专业的表述会让普通读者/听众/观众switch off,然后后果就是switch channel。BBC Home Service作为一个公共媒体都要考虑这些,商业媒体的话,对这个就只会更担心。

通过这个workshop,我对非专业表述的理解就是:只要不是贪天功为己有就不是剽窃。大众媒体需要专业人士把对专业问题的理解用显浅易懂的如讲故事般的方法说出来。例如:Recently there are a series of study on blah blah blah. Those experiements were done in somewhere somewhere. Researchers found blah blah blah. 如果是在写作的时候,就直接把自己对那个问题的理解写出来,然后句子上加上一个脚注,把那个问题的具体研究者的名字和文献出处列出来,以供更有兴趣的读者自己继续探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培训我们的BBC Science Journalist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文科生。他们都是理工科毕业的,然后进入BBC之后再去受journalism的培训。比如我当时的tutor就是剑桥本科和帝国理工硕士毕业之后再进BBC做科学记者的,所以我认为他们对学术界的引注规范还是有了解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