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他可能是辽宁省年纪最小的知青,1968年下乡时他只有14岁。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catfish 于 2010-10-28, 11:40:50:

回答: 文章副标题错了 由 田牛 于 2010-10-28, 11:08:34:

他可能是辽宁省年纪最小的知青,1968年下乡时他只有14岁。

  由于种种原因,他下乡到3个地方,在农村一待就是10年。

  回忆10年知青时光,他说他只有感恩。

  跳级 他成了最小的知青

  张振威小学连跳两级,11岁时考入中学,1968年下乡时,他只有14岁。

  “我可能是辽宁省年龄最小的知青。”张振威说。

  对于“最小知青”的身份,本报报道顾问刘戈表示,当时上初中的年纪应该在15岁左右,像他这样小学跳级考上中学下乡的,应该是年龄比较小的。

  刘戈说,在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年纪还要小一些的孩子随父母走“五七”道路下乡,这些只是回城时按照知青待遇,严格说不算是知青。

  1968年,张振威和同学们来到盘锦垦区坝强农场新甸子大队。

  14岁的张振威身高刚过1.5米,青年点里年龄最大的比他大8岁,最小的也比他大2岁。可这个小男孩却一样担负起繁重的农活,不仅不比别人差,还处处都很好强。

  1969年春天,大队带来了好消息:沈阳军区征兵!

  因为他聪明伶俐,被大队推荐上去了!然而,几天后又传出了坏消息,“没有通过政审。”

  那时的张振威还是个孩子,只能哭泣。他一个人坐在田埂上,一直哭到天黑,最后他想通了,“虽然没选上,但我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转点 边赚工分边养家

  1969年5月,张振威的父母被下放到铁岭西丰县,为照顾父母,他向队里提出“转点”,来到西丰县营厂乡。

  在西丰,张振威除了务农,还得顾家。早上出工前,要为家里担上满满一大缸水;“歇气儿”时,要去砍四捆柴;收工的时候,再砍四捆。

  父亲体力不支,只能捡粪挣工分,张振威又把捡粪的活儿给承担起来。每天吃完晚饭,他抄起粪篮子就往外走。

  回忆起西丰的日子,张振威说:“挨饿挨累都无所谓,但最难受的是可以看的书很少。”

  1970年,16岁的张振威开始自学,每天,他都要点着油灯读书到半夜,这样的阅读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1972年,张振威通过了县里组织的工农兵学员摸底考试,却同样因为政审不合格落榜了。

  当时,18岁的张振威已是身兼数职的青年带头人。他是大队的团支部书记,是公社、县里和铁岭地区的报道员,广播里经常播放他的稿子,报纸上也刊登他的作品。他还是干农活时“打头的”,铲地插秧大家都跟着他。

  1974年,张振威被招工到西丰县化肥厂,同时,他的父母回到沈阳市于洪区。经过思考,张振威放弃了做工人的机会,又到于洪区插队。

  在于洪区农村插队期间,他先后做过教师、民兵连长、治保主任、青年点点长和团干部。

  回首 他说只有感恩

  1975年,沈阳遭遇洪灾。

  沈阳市决定在张振威所在的公社炸坝分洪。很多老百姓难以接受,爬到自家屋顶上说什么也不肯离开故土。于洪区临时组织了突击队,任命张振威为突击队队长。他在大坝上昼夜守候,时刻准备接受命令。

  一天一夜后,沈阳市抗洪总指挥一声枪响,大坝被炸,村子里顷刻汪洋一片。“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游泳只达到‘狗刨’水平的我竟然第一个跳入洪水中……”张振威在水里扑腾着,和突击队员一起把那些站在房顶上的老百姓抢救到小船上,一边转移一边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洪水过后,辽宁省开始了“辽浑太”工程。张振威又以民兵连长的身份带着连队100多人赶赴台安。在劳动中,别人担一副土篮,张振威却担两副;其他队员进入梦乡时,他却坐在炕头以双膝为桌给区里写工作汇报,每天一份。区里非常重视,把他的汇报装订成册,组织巡讲团到各公社、大队宣讲,大大鼓舞了劳动群众的士气。

  1978年,张振威终于实现了求学梦,以高分考取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回首往昔,他说只有感恩。

  他说:“盘锦给了我海一样的胸怀,西丰给了我山一样的坚韧,于洪区的农民朋友则赐予了我宝贵的生活智慧。10年,我不敢说自己被炼成了金子,但岁月确实练就了我的品格。”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黄乃彬 国毅

  人物:张振威

  下乡地点:盘锦垦区坝强农场新甸子大队、铁岭西丰县、于洪区农村

  经典语录:盘锦给了我海一样的胸怀,西丰给了我山一样的坚韧,于洪区的农民朋友则赐予了我宝贵的生活智慧。10年,我不敢说自己被炼成了金子,但岁月确实练就了我的品格。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