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就是强调学习的重要。“画虎类犬”就是比喻模仿不成功。
〉〉用在这里就是说有些人做诗连基本知识还没弄明白就瞎模仿,结果弄个四不象出来。
1)还有比模仿更重要的学习方法吗?
2)东施效颦跟临摹字帖不成功是一回事吗?
3)好高骛远跟临摹字帖不成功是一回事吗?
这么胡搅蛮缠有意思嘛。
〉〉你那“固金汤”的例子很有典型意义,属于不顾语法,割裂成语的毛病。但是,这里没有这个问题。
1)那是你才看出这一问题。还有个问题是把两个成语硬焊在一起,且和事实不符。南昌起义对中共是打向敌人第一枪的攻,不是松沪保卫战的守,谈不上固若金汤。
〉〉所以,对于你的3点:
1) 用典不论是本义,比喻义,引伸义,还是别的什么义,只要
〉〉不用错即可。你硬要把“天赋”扯进来,属于节外生枝。
2)3点的前2点都是讲用典用错了。要么用错了典的意思,要么用错了地方-和另一个典没明显的逻辑关系。。
〉〉2) 你说“如果作者用了‘玉不琢,不成器’的原意,”且不说你的“原意”有没有问题,就问一句:为什么要这个“如果”?如果不“如果”呢?
前面刚说过,要么用错了典的意思,要么用错了地方,两者都是错。
〉〉另外,这里的“先”和“后”,“琢玉”和“画虎”并不是指两件具体的工作孰先孰后,而是指对“学习”和“模仿”二者
〉〉如何看待,怎么就“没有什么先后的逻辑关系”呢?
前面说过了。模仿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画画的最基本的学习就是素描-模仿自然,模仿模特,模仿名画。
况且,画虎不是模仿本身的意思,而是模仿错了对象的意思。
〉〉3) 007 举的“磨针”之例,实在非常之好。你硬要扯到“玉碎”,纯属吹毛求疵。照此办理,非但不能做诗,恐怕连平常说话都困难了。
这个问题我已回答了。到了自己生造词来填词的地步,要么是大家,要么是GP。一般人还是在体制内最优化。
〉〉顺便说一下,你的j-注,在我看来大体是“通”的,但也有未及之处,比如对“风雅叠章乐舞和”的注 (请再别用“意译”来打马虎眼)。
我当然知道TA用了诗经上的两个典。只是这和事实不符,所以就没直译,给TA打了个马虎眼。否则,又是个GP不通。BTW, 第一句话就是GP不通-如果你同意写程序时标准函数SIN(X)不能自己定义成随机函数的话。
〉〉话说回来,诗无定解,你我在这里说的,都只是各自的理〉〉解,作者到底怎么想的,谁也不能肯定。从观点上看,作者对死抠格律和不懂装懂两种毛病都刺了一下,应该还算公允。
这种GP不通的垃圾本谈不上去解读。
〉〉多说一句,做诗“玉器不琢先画虎”的例子,这里前几天就有。我也没少犯这毛病,这就是我说“会心一笑”的原因。不过,画虎类犬被指出之后,还振振有辞地说“我本来想画的就是狗”,那就比较少见了。
和本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