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不扯了。
你列的新证据,只是露了个头。要看两篇全篇“雷同”程度才能下判断。我不会像你这样,傻傻地先欢呼起来。
一个重要推理原则,我以前就打H2的证据也指出过,不知道有没有人认真听。
一件事,如果可以解释成自笔,也可以解释成代笔,那么这就不是证据。不能说,从代笔的角度解释得通,就值得怀疑。必须要从自笔的角度“完全解释不通”,才值得考虑。
这里的新证据,单就已经提供的这一点而言,不足以成为证据。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这是历史故事,不是纯粹的创作,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完全可以读得懂并改写出来了,不要什么天才。
第二,据说尚爱兰蒋方舟母女俩关系特别亲密,无话不分享,而且早期蒋方舟在文学上应该没有完全脱开母亲的辅导。所以,讨论同样的故事完全可能,某些话语习惯、语锋、棱角类似也非常正常。所以如果写同一故事,而且时间相隔那么近,于是关键的、俏皮的地方雷同,是有可能的。
第三,于是,要看到两篇全篇究竟“雷同”到什么程度,才能判断。不能凭现在这一点,就当作牢靠的代写证据。
第四,即使,即使最后有足够的雷同度,认定有抄袭,也还得不到母亲为女儿代写的认定。因为这种文字水平,十五岁的少年已经足以驾驭。也完全可以指控母亲抄袭女儿。
所以,路还很长,证据要求还很多。我的态度还是静观证据。